|
|||
刘倩 一.我的工作 一年多以前,在 上海市大学生创新项目计划是为了鼓励大学生自主进行研究而设立的,我们的实验研究,正是按着自主研究的目标进行的。从实验思路的确立、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试剂和器材的选购、实验中遇到困难的解决,无一不是我们自己通过查文献和实验摸索等等自主进行的。当然,这一切,也离不开我们的指导老师—— 2008年3月,我们基本确立了实验方案,最初的实验方案是从5株放线菌出发进行筛选和培养,实验过程中间由于各种实际问题和困难,我们的实验方案也几易其稿,更加完善和实际。 实验开始的时候,我正处于大三下学期,而另一位成员高源同学是大二下学期,鉴于课程设置的情况,我已经上完了几乎所有的专业课和实验课,而高源同学还没有进入专业课的学习。考虑到这种情况,最开始的实验是我带着高源进行操作的,等到他能够独立进行实验,我们就对实验进行了分工,由于实验人员比较少,我们并没有按照实验的部分来进行分工,而是每个人根据自己时间安排情况,轮流或共同到实验室,但每个人最少保证每周到实验室一次。 在整个实验进展过程中,高源同学和我能够比较好的配合,时间和实验安排也比较好,尽管我们专业课的学习和出国考试等事情导致时间都比较紧张,但还是能够利用不多的课余时间进行实验研究。 二.感受和心得 这个项目是我第一次自己立项、独立自主的进行实验研究,并且是我第一次进行长达一年的实验。现在一年过去,回首这个项目带给我的一切,我由衷地感谢上海市和学校给了我这次机会,让我学习体会科研工作的苦和乐。 在参加这个项目以前,我一直把科学研究放在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想当然的认为只要有了对的实验思路和合适的实验方案就可以很顺利的进行下去。换句话说,protocol在手,万事不愁。事实证明,我想的太简单了。实验一开始就给了我一个大的打击。 我们按照最初的思路在用M1液体培养基将五株放线菌活化后用高氏培养基等培养,看看文献中和之前进行过部分相关工作的研究生师姐的实验中都能够很顺利的长出菌落,并具有不同的菌落形态,到了我们这里,不用说观察菌落形态了,在高氏培养基上,一个都没有长出来。又试了几次,还是如此,看来,并不是照搬前人的成功经验就能够成功。 后来,在其他培养基上培养的失败,几种刚果红培养基都不能起到文献中显示的筛选作用,滤纸条培养基筛选不成功等等,我们又经历了很多次类似的失败,一次次地尝到了科研工作的枯燥和失败的苦涩。 不仅如此,在实验中我们还犯了各种各样的低级错误,如忘记调pH,配培养基时琼脂没有预先融化等,这些错误都不可避免地耽误了实验进度,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这时候,也会有泄气和沮丧涌上心头。 另外,由于我和高源同学都准备出国并且都担任学生干部,课业的紧张,出国考试的压力,学生工作的繁忙,这些都迫使我们只能抽出晚上或中午等时间来进行实验。累,是显然的。苦,是无可避免的体验。但是,更不能否认的是,在这个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我体会到的,还有更多的快乐。首先,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能够顺利通过申请,让我非常惊喜,这不仅仅是通过二字这么简单,这说明了专家们对于我们课题潜力的肯定和对我们实验能力的认可。而且,实验思路、实验方案都是我们自己设计的,实验中的困难也是自己解决的,独立自主的实验,这是我们自己的项目,自豪感油然而生。 实验中也会遇到柳暗花明的欣喜。最初时,因为一些培养基的培养失败,我们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培养基,有的成功的长出了菌落,有的,培养了好久仍然是空空的一块板。在 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很多,这让我们从实验失败的沮丧和气馁里逐渐走出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失败,用平静的心态去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同时收获好的实验结果和对自己的磨练。 这个项目带给了我们许多,有苦有乐。与苦乐同行,我体会到了一个科研工作者的状态,也窥到了科研工作的真谛一角,明白科研工作不仅仅是纸上谈兵,不仅仅是理想化的实验方案,而是不断地探索失败,再探索再失败,最终得到成功,或者,还是失败,但这已经是经过了打磨的失败,拥有着不输于成功的价值。 【刘倩,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2005级生物技术专业,第一期“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海绵共附生微生物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项目立项人;指导教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