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 2008-03-03 10:59:21

建设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

——在全校教育思想大讨论动员会上的讲话

谢绳武

2004519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根据学校党委部署,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校教育思想大讨论动员大会,正式启动本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工作。这是继1998年全校教育思想大讨论后,我校举行的又一次在教育教学领域全校上下交流思想、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深化改革的重大活动。下面,我就本次大讨论谈几点意见。

 

   一、六年来我校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的总结与回顾

   1998年全校教育思想大讨论主要就学校的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教育教学改革等重大问题进行研讨,在全校范围内达成了共识,并初步确立了"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的办学思想,明确了培养"宽厚型、复合型、开放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了"KAQ"(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要实行的"三个转变"(专才向通才、教学向教育、传授向学习的转变),为随后学校实行"985工程"建设、全面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六年来,在全校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教育教学事业稳步前进,教学改革深入发展,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

   1、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建成。

  几年来,我们积极稳妥地开展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工作,本科专业的基础学科、传统优势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三大板块"结构日臻完善,为宽口径招生和保持良好就业率奠定了坚实基础;积极推进和深化完整意义上的学分制改革,实行"以学生为中心""四选"制度,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步构建了网络化教学管理信息大平台;引进国际著名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构建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大平台,2003年开始实行的"按院招生、按院培养",为今后实施人才培养的更大平台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充分利用"211""985"工程建设的契机,重点建设了十个国家级水平的实验中心和创新基地,初步构建了学生科技活动和创新实践大平台,同时新建和建设了5个国家教学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积极推进联读班、试点班、ACM班、PRP、本硕连读、直博生、双语教学等多方位、多层面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一批教学成果,使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本科生入学平均成绩进入全国前五名,研究生生源质量不断提高。

   2、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人才培养和学科布局结构调整的目标基本实现。

  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发展,在校研究生已从1998年的2964人发展到现在的13500余人,增加了3.5倍,其中博士生增加了2倍,研究生和本科生比例接近1:1,基本完成了我校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总目标;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学科布局日趋合理,学科覆盖面已涉及12个学科门类中的11个门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6个,硕士点14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7个,分别比98年增加10个、54个、71个和5个;在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十分重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1999年实施"八项制度"以来,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研究生已成为我校上水平、创一流的骨干力量,共有13篇博士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数已占我校SCIEI论文总数的50%以上;由我校牵头的研究生就业协作组和招生协作组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

   3、勇于改革,积极探索,学生工作成效显著。

  通过实施"旗帜工程",切实加强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1999年我校首创思想政治工作"新三进"(进园区、进社团、进网络),2001年成立学生工作党委和青年马克思主义学校,加大了学生党员的培训和发展力度。目前,全校有学生党员4952名,占24.6%,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近56%,居全市高校前列。通过实施"素质工程",加强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2002年以来,实施素质拓展计划,开设项目400多个,全校半数学生深受其益。大学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学生"三个代表"实践团等理论学习型组织享誉全国。5000名注册志愿者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获得"上海市新长征突击队""上海市精神文明十佳好事"等荣誉称号,涌现出以钱英、范娟娟等同学为代表的奉献西部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值得一提的是,去年非典期间,我校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刘兴华和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本科生黄莺在思源湖勇救落水儿童;今年4月,农学院7名男同学勇救落水妇女,为同学们树立了的校园型英雄榜样。通过实施"环境工程",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育。注重扶持高品位的学生文艺团体,着力建设高水平的体育运动队;开辟"文治讲坛",推崇高雅艺术;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引领健康校园文化。通过实施"创新工程",激发创意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创业精神,一大批创新团队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争金夺银。通过实施"一把手工程",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我校学生就业率稳居全国高校前列,2003年本科生就业率98%,研究生就业率100%,在教育部首次全国就业工作会议上,我校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发言的唯一代表。我校还承办了教育部主导的"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并于前天正式开通。

   4、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教育国际化取得显著进展。

   20008月,我校与美国密歇根大学签署了共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学院协议,实行"4+2+3"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首开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质性合作。到目前为止,共有312名本科生、150名研究生参加了试点,其中第一、第二批共18位研究生已获得密西根大学的硕士学位。目前在密西根大学学习的学生有20余名,到今年年底将达到50余名。我校同密西根大学的合作正准备扩大到材料、电子、核工程、航空航天、化工和医学等领域。管理、电信、农业与生物等学院也分别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加拿大UBC、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法国四所中央理工大学等开展了实质性合作。与此同时,积极开拓海外高层次办学。我校MBA教育在新加坡已有12个年头,200210月又在新加坡成立了我国在海外的第一个研究生院,我校成为新加坡政府要引入的世界十所一流大学中的第九所,标志着我国在海外的高层次办学进入新阶段。采取有力措施,加快留学生发展。2003年我校留学生总数已达2081名,是1998年的5倍,留学生规模居全国高校前5名。此外,学校在"985"中设立专项,支持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目前已有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教学在内的120余门课程实行双语教学,50余人参加了双语教学教师培训。

   5、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2001年我校被教育部批准为本科教学优秀学校;200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可自主设置本科专业的七所高校之一;20012003年先后被教育部批准设立示范性软件学院、生命科学和集成电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2004年国家工科数学、物理基地通过教育部专家评估;2001年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0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40项;2002年有12本(套)教材获国家优秀教材奖;2003年获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人,上海市教学名师奖6人,首届国家精品课程7门,上海市精品课程13门;累计出版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14种,教育部网络版课程11种,国家"九五"重点教材12种,立项建设或出版国家"十五"规划教材15种;累计获得国家优秀博士论文奖13篇,提名奖12篇。我校学生在国内外一系列重大比赛中成绩优异,屡获大奖:2002年获第26届国际ACM程序设计大赛总冠军;2003年获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2004年获国际数模竞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另外,我校的网络教育已经辐射到宁夏、陕西、新疆和西藏等西部地区。

  以上成绩来之不易,离不开中央、教育部、上海市和社会各界对学校的关心和支持,凝聚着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和汗水,也得益于98年教育思想大讨论中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认识大统一。在此我代表学校向辛勤工作在第一线的广大教职员工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虽然六年来我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有些是属于办学思想和观念的问题,例如:从理论上说,"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但实际上,从学校到院系、从管理人员到教师又常常有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的情况;在处理教学和科研工作二者关系的时候,往往科研的指标比较刚性,而教学的指标比较柔性,因此容易发生重科研而轻教学的情况,就是教学中的一些刚性指标如优秀博士论文、国家级教学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兄弟院校还有差距;教学工作中精力、政策、经费"三投入"不足仍然存在。有些是多年未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如"三风"(校风、教风、学风)问题,教授给本科生上课问题,学生思想教育和"两课"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问题以及思想教育和业务学习的"二张皮"问题,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问题等等。有些则是发展和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例如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大以后凸显的培养质量和思想教育问题;实施全面学分制以后的学生党建、思想教育和管理问题;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在择业问题上缺乏远大志向和到艰苦地区、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的思想境界;少数学生迷恋网络、荒废了学业;一些导师带研究生过多,对研究生关心不够、疏于指导;等等。无论何种问题,首先要解决的还是更新观念,解放思想,确立信仰,破除旧的习惯势力和传统文化的束缚,而且要求学校、学院、机关部处的领导首先要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这也是我们要进行一次全校性教育思想大讨论的内在因素之一。

 

   二、本次教育思想大讨论的宏观背景

  今年年初,学校党委七届九次全委会审时度势地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交大面临的挑战,提出要在全校开展一次广泛深入的教育思想大讨论,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1、世界范围内的人才竞争使我国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我们正处在一个时空发生巨变的时代,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日趋明显,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世界各国争夺的主要对象。在这一重要的历史阶段,谁拥有高层次、高素质、创新性的人才,谁就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而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又主要依赖于高等教育。对此,北美、欧洲、日本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据统计,近年来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研讨会每年不下百余次。美国在公布了著名的BOYER报告和三年总结报告以后,2000年又提出了21世纪初教育战略五年计划,重点突出创新教育,旨在使美国的教育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日本政府2001年也提出了"21世纪大学改革工程"(即 "COE计划"),重点解决如何培养丰富的人性(全面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创新教育)和如何建立新时代的新学校(现代大学制度)。德国则提出了"精英大学计划",发展一流高等教育,培养一流人才。这些都启示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的高等教育,重新规划和设计我们大学的未来。

   2、党的"十六大"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赋予高校新的使命。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在去年专门召开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上,又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做好人才工作作为新世纪赢得国际竞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今年年初,国务院又正式颁布了《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是二大战略重点之一。所有这些都把高等教育推到了社会的中心位置,赋予了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既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几所高校之一,如果我们不能紧紧抓住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家和区域急需的一流人才的培养上有所作为、有所贡献,那就有愧于历史的重托,有愧于国家和人民的期望。

   3、上海"科教兴市"、建设国际大都市传递新的压力。

  我校地处上海,这既是楼台得月、天赋优势,也意味着历史使命、神圣职责。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科教兴市"战略和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对我校不仅是巨大的压力,更是难得的机遇。作为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我们必须以先进的办学理念、积极的竞争姿态全面对接上海的快速发展,义无返顾地迎接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严峻挑战,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高层次的服务咨询贡献上海、服务上海、发展上海,在上海快速发展的同时求得自身的跨越发展。

   4"985工程"建设和我校自身发展产生新的需求。

   1998年全校教育思想大讨论以后,对我校发展最具直接而深远影响的大事是国家实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985工程",我校被列入首批建设的九所高校之一。为此,我校确定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和分"三步走"的战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好势头。在"985工程"二期即将启动之际,面对高校空前激烈的竞争,如何运用科学的发展观谋划学校今后的发展,是摆在全校师生员工面前的一件大事。我们在制定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时,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回答人才培养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者的关系与定位,必须确立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三、本次教育思想大讨论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

  各位老师,同学们,我们要根据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目标,通过深入进行教育思想大讨论,更新观念,解放思想,进一步确立我校先进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明确学校的功能定位和相互关系,确立我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途径和特色,抓住发展战略机遇期,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并通过这次思想大讨论,集中解决有关人才培养的若干重点问题,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学校新一轮发展总体规划的框架下制定我校的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划,这应当成为本次大讨论的指导思想。

  本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可能涉及的问题很多,面也很宽,考虑到时间有限,我们还是要重点解决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凝练理念的问题,以指导学校今后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我这里先就一些问题谈谈看法,抛砖引玉,希望大家深入研讨。

   1、关于办学理念和功能定位

  办学理念代表一个学校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没有明确价值追求的大学不可能成为一流大学。价值追求集中表现在学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上。经过多次讨论和凝练,我校确定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大家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学术界也没有一个权威的标准。一般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并有若干一流水平的学科;师资队伍一流;科研成果一流;学生质量一流;科研经费充裕,研究力量雄厚;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特色鲜明;国际化程度高,留学生比例高等。归纳起来,世界一流大学最主要的特征是她的教学和科研的高质量。我们不但要明确学校应当定位于"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一流大学,更要明确"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内涵以及如何实现它。这里,一个重要的事实也值得我们思索: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定"有其所为",但一定不是"无所不为",此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或者说"有选择地追求卓越"

  关于学校的功能,现代教育学认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三大功能",这已形成共识。问题是我们如何认识和界定这三者的关系,如何体现区别于其它研究机构、为大学所独有的人才培养的根本属性?如何界定研究性大学中人才培养的地位和特点?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高度融合,使之相得益彰、互动发展?

   2、关于人才培养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我们上海交通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究竟如何定位。回顾我们的办学历史,在不同时期曾有不同的表述,并逐渐形成了"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南洋公学创立之初和交通大学办学的早期,曾以培养"实业救国"之才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后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又以"工程师的摇篮"著称于世,并享有"东方MIT"的美誉。二十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学校处于历史的特殊时期,仍然坚持"又红又专、红专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近20多年以来,学校就人才培养目标曾进行过多次讨论,并在1998年教育思想讨论中明确了培养"宽厚型、复合型、开放型、创新型"的高层次、高素质、高质量优秀人才的目标,其中许多人应当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导人物"。由此可见,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述,但核心的一条是交通大学始终坚持人才培养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精英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理念。当前,虽然我国总体上已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但国家赋予了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使命,我们仍然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精英教育"的理念。什么是精英人才?简而言之,他们将来应当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骨干和领导者,其中不乏领袖、大师级人物。栋梁、骨干和领导者仍然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是素质、能力要求更高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本次教学思想大讨论中,我们要深入研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精英教育"的精辟内涵、实际内容以及在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中如何实施,以科学的发展观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置于实现精英教育目标的决定性地位。

   3、关于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理所当然地必须与培养目标相适应。1998年教育思想大讨论中,曾经把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归纳为实行"KAQ"教育和实现"三个转变""KAQ"教育即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的协调统一;"三个转变"即由"专才""通才"、传授向学习、教学向教育的转变。这些理念对我校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看来,仍然需要坚持。但我们必须以更高的高度、更宽的视野来审视我们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具有国际眼光的精英人才过程中培养模式的完善、超越和创新,这就是本科教育的"通识教育"理念。在1998年教育思想大讨论时,本科专业结构的拓宽和调整刚刚开始,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还完全束缚于窄口径的专业框架之下,本科教育的模式还难以提升到"通识教育"的高度。"通识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又称"博雅教育",是国际著名大学本科教育的一种通行模式,主张宽口径、厚基础、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完全不同于以培养"上手快"的应用型、操作型人才为目的的"专才"教育。哈佛、耶鲁、斯坦福等名校本科生入校前二年是不分专业的。密歇根大学的本科生主要分为文理和工学两大部分。因此我校在实行若干年按院招生、按院培养以后可能还会进一步拓宽。

   1998年教育思想大讨论时,我校的研究生规模还比较小,其培养模式问题未及深入研讨。在研究生已占半壁江山、成为学校上水平重要力量的今天,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如何适应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显然,"通识教育"模式不适用于研究生教育。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在以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研究性大学中,研究生教育应当同科学研究工作紧密结合。研究生应有本学科领域的坚实基础,相关学科领域的广博知识,更应积极投身于国家和省市的重大科研项目中去,投身于世界前沿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中去,培养能力和素质。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经验,深入研讨适合我国国情、反映上海特点、突出交大特色的研究生教育新模式。

   4、关于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

  实现精英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离不开教学模式的改革、离不开课程体系的建设、离不开育人环境的营造等等,但归根结底离不开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师大建校百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教育创新"的概念,并对教育创新的内涵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我们认为,教育创新的内容十分丰富,应当包括思想和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模式和内容创新、方法和手段创新、政策和管理创新。其中思想和观念创新是前提,体制和机制创新是关键,模式和内容创新是核心,方法和手段创新、政策和管理创新是保障。

  同时,我们也认为,必须实行创新教育,用创新教育来推动和深化教育创新,用教育创新来保障和实现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塑造,培养创新人才。精英人才一定是创新人才。何谓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除了一般人才都应该具备的德才品质外,往往还具备一些特殊的品格。他们更善于、更追求深入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综合思维;他们对于事物和未知领域有着强烈的兴趣,对于事物的内涵有着丰富的想象;他们在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时,往往运用不同于常人的独特思维,对于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关联、规律有着极高的悟性,具有非同寻常的灵感、直觉和洞察力;他们勇于面对风险和挑战,具有非凡的胆略,往往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他们有强烈的责任感,对既定目标的实现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韧风格。在这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中,要充分认识和理解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的紧密、互动关系,充分认识和理解创新教育在实现精英教育目标中的关键地位,充分认识和理解创新能力培养在创新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走通创新教育之路。

  当然,创新教育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有不同的含义和要求。因此,我们还要研讨创新教育在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中如何体现?创新教育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创新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以及教师如何实施创新教育?通过讨论,切实把我校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5"砥砺品行",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关于我校的人才培养,唐文治校长曾有一段极其精辟的论述:"吾欲做学问,必为第一等学问;吾欲成事业,必为第一等事业;吾欲成人才,必为第一等人才;而欲为第一等学问,第一等事业,第一等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学生和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全面素质教育。最近,胡锦涛同志关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就有多次很重要的批示。强调品行、品德在培养人才中的突出地位,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厚德载物""止于至善"。在本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中,全校师生员工要充分认识思想品德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首要地位,分析我校学生思想教育和学生思想状态的真实情况,分析思想教育工作的机制、体制、模式等诸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探讨在网络时代、学分制条件下如何改进思想教育,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研究在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如何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切实解决校风、教风、学风、考风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切实解决"教书""育人"相分离、业务学习和思想教育"二张皮"的问题。同时还应当认真研究教师的行为规范,学校的管理政策,鼓励广大教师潜心做学问和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之中。

   6、多模式、多渠道、全面推进教育国际化战略

  加入WTO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们可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教育作为《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的12个服务贸易门类之一,我国政府对此已做了相应的承诺。一方面我国与国外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国外教育机构与我国教育机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将日趋激烈。教育国际化同时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我们要走出去,请进来,参与竞争,为我所用。因此,我校把教育国际化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战略之一。在本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中,各院系和广大教师要充分认识当前推进教育国际化的紧迫性,抓住有利时机,以同国际一流大学的实质性人才培养合作为切入点,结合各院系实际情况,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以上简述了本次教育思想大讨论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重点围绕建设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展开,各院系可以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虚实结合,有针对性地深入进行研讨,着重解决师生关注的一两个或几个重点、热点问题,真正取得实效。

  老师们,同学们,这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从今天开始启动到本学期末结束,差不多一个多月时间,任务十分繁重。各院系、部处要充分认识本次教育思想大讨论的重要性、紧迫性,精心组织,广泛动员,狠抓落实,多层次、多类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研讨,避免空泛主义、形式主义,做到组织动员有广度,专题研讨有深度,师生共识有高度。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认真学习和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教育部和上海市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学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扬从我做起的主人翁精神,群策群力,共谋发展,积极开创我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局面,为早日把上海交通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2008 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     网络信息中心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