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感谢、再回首——学术不止,创新长存 2011-01-05 08:59:54

责任、感谢、再回首——学术不止,创新长存

陈霄

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计划从申请初始到项目进行到最终答辩,这一年的时间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从知识积累到调研实践,从尝试中摸索到经验中总结的过程,这个项目既是对我们专业知识的一次考验,也让我们收获了宝贵的友谊,收获了很多。由于还是本科生,在项目进行之前,我们对于商标权保护这一个知识产权领域的分支问题的了解还是非常少的,在指导老师的辅导之下,也对该方面的专业知识有了较为深化的理解。想到和我同样会写下这篇个人总结的也亦是成功申请开展上海市/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同学。我觉得能成功申报参与这个项目是一种莫大的幸运,起码你的潜力已经得到学校和指导老师的认可;而且,更是一个能提升自身能力、将自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的珍贵的实践机会。当我向高中同学讲,作为凯原法学院本科生的我们可以获得一万元研究经费开展项目时,他们都是以惊讶和羡慕的目光看着我。的确,身为这次项目的参与者,我们应该感到庆幸,更应该把握机会。

作为立项人的我,如果说与另外两名组员的工作有何不同,则是承担更大的责任与协调工作。在此我首先要对本项目的指导老师万用老师致意最深切的感谢,并且感谢罗张波和蒋年华同学对项目作出的重大贡献,正是每个人的努力与配合,才能让我们的项目顺利开展走到结题答辩的今天。这一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大家都在这几个月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从组织队员商讨方案,认真分工,到经常交流设计进展状况,每个人一直保持很高的热情。而我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决问题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对于作为应届毕业生的我们,这次经历则显得更加特别。相信我们每个人在毕业之后,回忆起大学生活,这都是一段让人怀念的珍贵的经历吧。

具体来看,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从项目初始到现在,兴趣和责任感是支持我们一路走来最大的动力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没有了这个驱动力,大家都很难主动的去学习、实践,最终即使把项目完成了,也不会学到太多的东西。从申请的初期,沟通和选题,我们三位同学都是凭着浓厚的兴趣才会申请参加项目的。但是,后期进展中,我们认识到单单有兴趣是不够的,要有持久的兴趣,要有责任感。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实践经费,这是多么的宝贵。大四的事情很多,考研、找工作、出国,这些不确定性往往会在客观上给项目顺利进行带来一定困难,但是记得万勇老师曾经告诉我们“憧憬完美的结果,保持持久的热情。无论结果如何,你的收获都会是很大的!”这句话在项目进行中大家一直铭记心中。

项目的推进不仅仅需要组员与导师的内部沟通,更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借鉴已有成果,才可以在积累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有所创新,有所侧重。不可否认,由于缺乏研究经验,在项目之初,不知如何入手;即使我们的组员有参加过校内的PRP,但是上海市创新计划与之相比对独立研究能力和深入研究能力的要求很高,我们在项目前期也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理论上行得通,到实现的时候往往出现莫名其妙的问题,调查问卷这部分在市区的进展确实有意想不到的进展,往往一两个小时也只换来屈指可数的几个愿意配合调查的路人。小组讨论的时候,我们曾困惑到底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除了寻求指导老师帮助,我觉得最有用的资源是网络,特别是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论坛。因为从网络上肯定会有许多已完成的学术性项目或者相近的课题,试着参考别人的方法,再加上自己的创新,大家集思广益,改善方案很快就可以浮出水面了。例如我们在中后期的调查中对问卷设计本身做了非常大的改动,取消的开放性问题,而是将问卷设计成为简洁明了的选择题,在研究调查的策略上,我们则将原有问卷上的开放性问题直接询问受调查者的想法,再由组员记录。这样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数据有效性和统计效率。

除了日常的理论学习,小组的讨论,与导师的沟通也是项目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这涉及到一个方科学合理的设计研究方案和安排进度的问题。项目逐渐走向正规,最重要的事情是确定设计方案。对理工科而言,可能体现在要选择好开发工具,设计开发流程,进行模块划分等。而对于我们文科大类的学生来说,制定详尽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阅读参考书籍、理论学习讨论、与专家学者交流、改进方案等阶段的安排则显得更为重要了,大家达成共识安排出一份时间表对于项目的进展帮助非常大,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比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方式效率高很多。一份有效的项目进度表,既可以为大家节省时间做到效率最大化,也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从容面对中期审核和终期答辩。当时由于阅历有限,开始设定的方案可能不是很完善,我们组每个月会进行一次项目进程中的汇报与调整,不断完善,争取做到最好。团队协作是任何项目研究组中都要求的,只有分工明晰,各司其职才能使项目有条不紊的开展。我们在进展中基本上坚持明确分工到个人,而且大家经常交流,从而使项目顺利完成。其中我作为立项人主要负责与导师的联系沟通、项目进度的安排与监督、项目成果的汇总与调整,力争在充分考虑到每个人时间安排的基础上,大家尽自己所能分担工作。

除了法学知识本身,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深化研究,也让我更加意识到主动学习新知识是开展研究的基础。大家常常在实习中遇到课本中没有学到的只是,而对于项目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作为“学得快”,吸收新知识,结合老知识,我的经验是通过项目实践学习新知识的效率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在有明确时间表的情况下,更会因为有紧迫感更快更好的掌握。另外,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要注意方法,有的放矢,主动沟通,相信这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是很有帮助的。由于兴趣和责任感的驱使,自觉的学习,将项目完成,其他方面的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这种能力不仅仅是针对某一学科的能力,而是今后做任何事情碰到困难时,通过何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相信这是异常宝贵的并使得我们项目组的每个人都会获益终生的。  

作为大四的学生,相信对于这样一份研究经历,还有着更深的感悟。大四是我们本科的最后一年,而对我个人,也是在凯原法学院学习的最后一年。在项目进展到中期答辩阶段的时候,正值我准备出国考试和申请的最焦虑忙碌的时期。在此我再次感谢两位组员在那段时间对我的理解与支持,主动承担部分工作,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走好出国深造这条路,这份感动,我至今仍然难忘。在此还要衷心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万勇老师,是老师的无数次通过邮件、电话或是面对面的指点,才让我们的项目一路走到现在,还要特别感谢在立项之初鼓励我们申请上海市创新计划的刘永沛老师,如果不是刘老师对我们的支持与鼓励,或许也就与这个项目擦肩而过了。最后,对于我们本科生而言,项目贵在精而不在多。勤于实践,学会坚持,用于尝试,为自己的人生谱写辉煌的篇章,这就是一年来我的心情感悟吧。

 

陈霄,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2006级法专业,第二期“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特殊标识的隐蔽侵权规制研究——以上海世博会为视角”项目负责人;指导老师:万勇讲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2008 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     网络信息中心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