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第二届IAP一起成长 2011-01-05 08:53:05

和第二届IAP一起成长

周泉

这一次的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让我有一个综合锻炼的机会,一方面增加了我一些做研究的经验和技巧,锻炼了我的自学知识并且灵活运用的能力,一方面也让我从团队其他队员身上学习到了许多优点。

我是这个项目团队的组长,在整个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我不仅负责自己的工作内容,同时也肩负整体把握项目进度,安排项目成员合理的工作,以及及时与指导老师联系并反馈项目信息的工作。作为一个项目的领导者,我的领导能力受到了极大的锻炼,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在这方面还不成熟,做出了许多失败的决策。

当指导老师找到我并询问我是否愿意承担组长工作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对于领导力不太了解的普通学生。第一次与指导老师见面之后,他这样嘱咐我:项目的进度和工作安排都由你来设置和布置给团队成员,你需要对这个项目十分重视才行。当时我也只是机械性的附和而已,对于如何领导团队把这个项目进行下去完全没有底数,并且,我从心底也不是十分重视这个领导的地位。但是几次小组讨论会之后,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由于自己的不上心,团队没有工作目标,组员没有工作动力,致使团队如同一盘散沙,讨论也是进行的没头没脑,基本就是在浪费宝贵的时间。幸好团队成员麻绍钧的帮助,项目才得以走上正规。麻绍钧是一个思维缜密的人,对于任何事情都安排的很有条理,在和他的补充和帮助下,一份短期工作计划很快就出炉了。有了这份计划,团队成员也有了工作目标和重心,小组讨论也不再是浪费时间了。从麻绍钧的帮助中,我学到了如何合理的分解手上的项目,如何合理的安排时间结点,如何有效的工作,同时,在我自己心里,对于前进的方向也慢慢有了影子。

在项目最初阶段的时候,基本上每个成员的工作都是查看可燃冰的相关资料和已有的相关开采方案和专利,然后自己想一些改进,提出可行方法。找寻专业性强的资料并不是我擅长的事情,基本上每天我只是用网络搜索引擎找寻一些无关痛痒的东西,然后自己想当然的提一些看法。不仅我一个人如此,基本所有的组员也都是在核心内容以外徘徊。将近一个月的小组讨论都是集中在一些现在看来根部不需要考虑的问题上。和指导老师开会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没有拿出任何进展性的东西出来,这让老师非常生气。老师建议我们,先从可燃冰的性质和分布情况入手,考虑合适的开采原理。接下来的工作稍微有了重点,我基本上每天都徜徉于图书馆的地理环境类书籍中,或者利用中国知网收集前人对于可燃冰各种性质的总结,经过一段时间,还真的发现了一些可行的方法。可燃冰是一种特殊条件下才能稳定的存在的物质,如果稍微改变其周围条件,那么它就很容易释放出甲烷气体,带着这样一个想法,我想到了利用海面表层的热海水,将其注入可燃冰层,那么可燃冰就会因为温度和盐度的变化而分解。这个想法在小组讨论中也被一致认同。项目一下子有了飞跃性的进展。

但是好景不长,在我们辛苦地朝着如何利用表层海水开采可燃冰的方向前进的时候,我们遇到了项目最大的打击这个方案已经在两年前被申请了专利,并且人家提出了更加全面的理念。面对进一步进行下去还是果断放弃另起炉灶,作为组长,我必须给出决定。我很犹豫,因为经历的快半个学期的努力,我们第一次自己想出了可行的方案,我非常不愿意就此放弃,但是面对别人的成熟方案,我也无能为力。最终,我下了一次狠心,决定推翻以前所有的结论,重新来过。这个决定也得到了组员的支持。后来的情况也证明了,这是一次很不错的决策。在经历这个事情的同时,我也看到了我们对于资料收集整理的不全面,为了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情况,也为了更好的进行这个项目,我向高年级学长求教方法,他告诉我,首先要系统的整理并且研究已有的全部资料,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非常必要。于是,我们重新订立了目标,把资料收集分成了5个主要部分,我负责可燃冰开采方案的综合分析,以及搜集相关工程技术,例如高压射流、海洋平台、水下机器人技术等。

这个工作要求我参阅大量的专题论文,专利和一些教科书。利用整个暑假,我还是比较完整的完成了这个工作。不仅把现有主流海洋平台做了整理归类,分析了每种平台的优缺点和应用情况,还基本确定了我们项目所采用的平台形式。同时,基于对于水下机器人和射流技术的研究,我也慢慢看到了我们项目新的前进方向。完成了这一次的工作,我觉得自己收获很大,一方面我的工作基本是和我的专业相吻合的,这就为了积累了一些有用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我的信息筛选和检索能力得到了锻炼,再一来,我看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对以后做毕业设计也起到了一些帮助性作用。

经过暑假的资料重新收集,我们团队理清了设计思路,最终确立了三套初步方案,其中一个也是项目最后确定方案的原型。设计方案的确定少不了小组讨论,这也是我们项目进行的最主要的形式之一。每周我负责联络各组员开会,同时需要主持会议,确定讨论内容,做好相关记录,在会议结束之后对结论作出总结,同时布置下一周工作安排。对我来说,这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要求我有良好的整体观、统筹安排的能力和迅速总结重要结论的能力。在这方面我有一定的不足,幸好有组员帮我一起总结,才使每次的会议的重点都不落下,使下周的工作中心得以明确。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之中,我也锻炼了自己的大局观,虽然还是不足,但是有了一定的进步。

接下来就是最终方案的确定、各种设备的确定和设计报告的撰写。方案和设备基本都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确定出来的,每个组员都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在设计报告撰写的过程中,我主要负责了钻头的原理和结构说明、主要参数确定,海底工作车的原理和结构说明、主要参数确定以及射流理论和典型案例分析。通过对于讨论会内容的整理,以及多次和各小组成员的沟通,我逐步清晰了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配合其他成员绘制好的三维图形,对于设备的描述不是十分的难。但是当我开始对于典型案例分析的时候,难度出现了。这个环节是把部分实际情况抽象化,用以验证开采方案的可行性,大量的数据需要整理和加工。这个工作考验了我对物理、力学等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也考验了我对于射流理论研究的深度。经过查阅各种资料以及和其他同学的讨论,我最终还是把案例分析做了出来。

除了做项目本身之外,作为组长,我还要负责各种和项目相关的事情,比如经费的使用情况记录和报销处理以及答辩工作。经费记录和报销锻炼了我对事情的细心和专注,也让我对学校财务报销方面有了更好的了解。至于答辩,锻炼了我的表述能力,锻炼了我在公众面前发言的能力,同时也给我提供了一个机会去学习其他项目组和成员的优点,也给我提供了一个机会去聆听有经验的老师的点评,这样一来对我理解项目有了更好的帮助。

总的来说,这样一个项目给了我一次综合的锻炼机会,无论是对于有用信息的检索,与他人的有效沟通,还是通过头脑风暴形式带来的对于传统思维的巨大冲击,同时它也给了我一个学习别人长处的机会。我很高兴能够把握这样一个良机,也很高兴看到自己和这个项目一同成长。

 

周泉,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2007级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第二期“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可燃冰水下开采装置概念设计研究”项目负责人;指导老师:王磊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2008 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     网络信息中心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