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不因此终点 2009-05-31 15:10:10

创新,不因此终点

徐超

创新性项目从立项至今已经过了一年了,回顾我们这样一个团队能够通过层层筛选成为第一届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中的一个团队,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同时我也感到压力和动力,我们的团队的目标就是要把这样一个特别的项目——一次能够在未来的岁月里想起的,作为大学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的项目,在这段时间里,同其他组员一样,我尽一切可能努力着,希望把我们共同选择的课题研究做到尽善尽美。事实证明,我们尽力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样一次创新的过程中有了收获。虽然这次的创新性项目的研究已经告一段落,对于我们团队的每一分子,我们的创新,才刚刚开始。

创新的起点

我们最早是大三第一学期,我们申请这个项目的讨论过程中,创新的火花就在我们的党团活动室的桌上,在寝室里火热的迸发。我们最终选定了“对上海郊区大学城周边第三产业之辐射作用的比较与研究”这样一个课题的研究,在项目的初期,我对上海的三个主要郊区的大学城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学校的组成分布和已经形成的周边第三产业的情况。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着重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对周边的第三产业的辐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研究,除此以外,我还负责整理,我们在文献资料中找出大学城以往的研究,并从本校开始,在亲自前往实地调研一些大学城的同时,也积极联系其他高校,利用同学资源进一步了解这些高校在收费、设施、服务等方面彼此间的区别与类同。在这段时期里,由于人手上的不足,我们各自的分工更为明确,虽然所要担负的责任和任务也重了一些,但我们每位小组成员不但在实施过程中学习到了许多东西,更是为得到难得锻炼的机会而感到高兴。

在文献阅读方面,我们创新得采用了读书笔记、读后感和小组成员内部读书报告交流会的形式,每个人分配一定数量的中英文文献资料,在仔细研读之后做出有条理的读书笔记,然后写出读后感,在定期进行的小组成员间读书报告会上大家积极交流在阅读和撰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中进行的思考和获得的启发。海外交流的成员也通过电邮和远程会话的方式积极参与到讨论中。这种形式的文献资料消化和交流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们团队运作的效率,同时也增加了成员之间的模切。我们的课题研究逐步走上了正规。

创新的进展

我们对于目标的确定和缩小我们的研究范围和专注方向经历一个相互讨论和相互质疑的方式,我们对于我们每周的工作内容的制定在每两周会有一次小组讨论,我们是每个人提出一个研究路径以及研究方法以及具体安排,然而我们的讨论方式也是加了我们的创新的成分,我们使用双人相互想方法否决的方式,将我们对于调研的想法经过别人的否定得以打磨,反复推敲。之后两人将他们协商好的方案再和另两位成员相互讨论,同样使用质疑的方式。

经过数次我们之间相互的推敲,我们在立项后的第三周得出我们初步的,对于项目的一些修正和执行方案。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着重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对周边的第三产业的辐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研究。

在分类上,我们推翻了原来有过的衣食住行的四分法,而是使用交通、饮食、住房、其他消费四个方向,这也是通过我们对于实际的调研得到的结果。分类后,我们认真对每个的研究的重点进行了分工,由于我们这个项目的特点是调研的工作量巨大,我们每个人负责一个方面,对项目进行拆分解析,每个人作为调研的负责人一周,组织好当周的调研地点、时间、交通等各个环节,其他人对其分配到调研要全力支持。

我研究大学城对周边交通运输的带动作用以及交通运输是如何影响周边的经济的。目标是提出了对于目前交通现状的分析和改进意见。在交通调研过半的时候,我们到了项目中期,我们暂停了手头的工作,对初步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整合了文献资料,讨论并安排了下一步的具体计划,同其他组员一样,我在分析了初期的成果和不足后,提出了一些需弥补的问题和继续努力的方向,并进一步承接初期的各项未完事宜,在把大学城的调查分析及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全数放到小组讨论的桌面上后,我们一同制定了一系列向国内其他大型体育场馆延伸调查的方案。在此时期里,在继续完善大学城交通调查的同时,我也将对初期的分析应用到了此后的实地调查中,提高了调查效率,也更完善了大学城周边交通运营方面的理论体系。

在中期评审之后,除了结束公共交通调研的交通工具消费和公交线路的部分外,我还尝试使用创新的方式进行研究。除了像对轨道交通形式的实地调查外,我们还查询了Google地图,对闵行大学城周边的公交站点的区位车站数量分布进行了统计。我们使用同样的地图选择比例来计算在相同面积内的车站的数量,在交大周围的区域,随着离交大距离的变化而减少,而在东川路站至交大东川路校门的中心地带,其车站的密集度最高。这反映了交大校园的集聚效应。从而横向比较了剑川路和颛桥的周边的公交车站,在同样比例9*9的范围内,平均车站数量分别为9.212.2,远远低于大学城周边的车站数量。这样的研究方式,在于使用有现有的网络地图的方式,从车站分布入手,来研究大学城对与周边公交的积聚作用。

 

创新从不结束

时间推移,项目到了后期,我们开始整理项目报告,通过小组一次次的讨论,在组长的分配安排下,大家着手撰写各自负责的论文部分。这段时期大部分的时间里许多事都较为理论化,虽然看似枯燥,但还是有许多争论和不同见解,创新的火花的碰撞,由于项目即将完成,进入最后的倒计时,我也感到了一种特别的紧张与兴奋。

我在整理项目报告的过程特别感到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合作的力量。合理的分工可以有效提升整个团队的效率。就以一开始的读书报告会而言。若每个人都读相同的论文,那么可能对于个人而言,对那篇论文会有较好的理解,但是对于整个团队而言,收获的只有一篇论文;但如果采用读书报告会的形式,每个人花相同的精力理解一篇论文,然后再花少许额外的时间和团队的其他成员分享感悟和启发,那么对于整个团队而言,收获的论文数就不只一篇了。因此这种读书报告会的形式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

总结之前的经验可以为将来的人生旅程准备一些经验和教训。大学学习是不同于以往的一种新形式,它赋予了学习者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时也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在这种半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下,要求学习者必须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有更强的辨别能力和更强的自学能力。对于这个方面,我应该感谢大学这三年的学习生涯,在这期间的历次挫折与成功,使我真正知道了怎样进行自我学习,怎样有选择有目的的学习,随之而来的是自己自学能力和学习效率的提高。而这次项目的研究,也正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巩固和加强,这样的一次项目研究的过程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而且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也促使自己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这更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

参与本次创新项目的课题研究,我收获良多。在和组员交流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团队精神,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而创新,作为我们在这样一次的研究中时时刻刻融入的重要组成,对我的启发很大,很多时候空谈创新,不如来一次头脑风暴,集体的智慧只要有好的领导又能加倍的体现其价值。创新,我在这次的研究项目中与其零距离接触,而我相信会时刻帮助我改变思维的定式,攀登知识和事业的山峰。

徐超,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2006经济专业,第一期“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对上海郊区大学城周边第三产业之辐射作用的比较与研究”项目参与人;指导教师:史占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2008 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     网络信息中心技术支持